近年来,无人机不仅在巡查交通、测绘地形、农田水利等领域大显身手,也在个人爱好者中掀起飞行热、航拍热。然而,随之而来的问题也日渐凸显:不明飞行器闯入要害敏感区域、干扰民航飞机正常飞行、航拍泄露国防机密等事件不断增多。
无人机“黑飞”已经严重威胁到公共安全、飞行安全甚至空防安全。杜绝“黑飞”,亟待解决无人机管理中高位阶法律缺失、追究责任难等问题。
“黑飞”危害诸多
“黑飞”是指一些没有取得私人飞行驾照或者飞机没有取得合法身份的飞行,这种没有飞行计划的“黑飞”存在极大安全隐患。
● 威胁军事安全
低空飞行的航空器种类日益增多,无人机小、快、灵特点突出,通过传统手段很难发现。还有一些简易航空器,比如动力伞、热气球等,自主导航和通信能力都很弱,容易出现偏离预定航线和空域的情况,一旦闯入重要目标上空,很有可能危及目标安全,甚至造成严重影响。
● 潜在暴恐威胁
无人机本身具有一定载荷,稍加改装就可以成为攻击性武器,如果监管不力,会对国家空防安全、重要目标安全、保密安全等构成直接或潜在威胁。
● 侵害地面安全
无人机飞行容易受复杂电磁环境干扰影响,飞行过程中极有可能失控坠落,造成安全事故,甚至严重影响公共安全。
● 扰乱航空秩序
民用无人机大多由非金属材料制成,尺寸小、高度低、速度慢,民航飞机发现、避让难度大,对民航航线存在较大干扰。
提高常态化防范处置能力
为有效应对无人机等“低慢小”航空器肇事威胁,需要提高常态化防范处置能力。
以无人机肇事为防范重点,加强预想预防、完善措施手段,尤其要防止利用无人机在重要敏感领域实施滋扰破坏活动。
建立联防联控机制,地方公安、民航等部门重点负责对各类“低慢小”目标地面监管;地方政府加强宣传教育,做好无人机生产、经营的源头管控,建立无人机种类、用途、厂家和买家的数据库,在关键时段、重要防护目标周边,采取禁飞、限制销售和原地封存等管控措施,形成各方协作、齐抓共管的局面。
此外,针对无人机“黑飞”现象,需加强军地协同。任何空中飞行活动,都必须以确保国家空防安全、公共安全和个人安全为前提。
对于个体而言,飞行爱好者以及无人机飞行从业人员首先要考取相关资格证书,在飞行前要向相关部门申请报备。通用航空任务(航空摄影和遥感物探)飞行实施前,要按照国家飞行管制规定,向所在地区飞行管制部门提交飞行计划申请,由任务所在地航管相关部门批准飞行范围,得到批准后再按计划实施飞行活动,远离“黑飞”。